在博尔赫斯的另一个人当中,一个叫博尔赫斯的人提到,他第一次抵临某个地方时却突然发现他其实此前已经来过。接着他又指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典型的疲劳状态。所幸他把这个理由放入了带有几分揶揄意味的括号当中,坦然接受他此前已经来过这一并不存在的事实,并在那里和另一个名字也叫博尔赫斯的人侃侃而谈。他们的谈话是否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两个都叫博尔赫斯的人最终是否有心性上的契合,故事的结尾选择了不了了之。他们谈话的过程当中,总在不停地反驳对方——按照一种并不流行的块状理论,或许这也可称为朋友;或者总在不停地敷衍对方,并没在意对方究竟说了什么。当然,我并不关心他们最终是否相洽甚欢。我在乎的是这两个博尔赫斯的相遇。我在乎那种从未来过却早已抵达的感觉。刚好,我的一个偶尔也写节奏不明朗的诗、偶尔也涂点似是而非的小说的朋友,也有过类似经历。他在一次辗转千里的悲哀游历之后,精畅神爽,仿佛远方的风景给了他一次彻底的解放,趁着晚饭后点上一支烟,兴致勃勃,像神仙一样,给我讲述了关于他最近发生的一个故事。
故事开始时,突然停电了。他的屋子里没有备用蜡烛,整个的故事,基本就发生在幽暗之中——我不能说是黑暗,因为烟嘴闪烁着一明一暗的有时滋滋作响的火星,多少给了这屋子一些微薄的亮光。不管是否光亮,故事的行进是不会受到妨碍的。至于我的复述是否如其叙说的一样,我确没有十二分把握。不过大意应该如此。如果故事的变形略有对原叙述者有不尊重的话,我也只得请他原谅了。我本来就怀疑他在故事中也有添油加醋虚构的成分,所以我复述时,也就不在意它是否面目全非。要按照原本的意思,一字不落地理解,在我看来是不可能的。
同样是一个夏日的黄昏,也可能已经立秋,我回乡下老家度假。
那时我祖父已经过世很多年了,就葬在村子前自家的承包地里。他过世时,我刚好不在家,后来只是父亲来的一封信把这消息带给了我。我当时其实在另一座浑浊的城市已预感到了这一切。那些日子,我像一条漫无目标的狗,在沙尘弥漫的街上四处流荡。我通体都是悲伤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随后迟来的信印证了我的悲伤理由充足。我打开它时只能泪流满面。后来我就相信,是祖父的魂灵不远千里把这一消息暗暗传递给了我。只不过,他传递,但不明示——甚至一个字都不显示,而只让我在一个天空早已撤离的城市,远远感觉。它沉重,但不可能是精细的。
此后很多年,父亲讲述了另一件蹊跷的事,这让我更是确信,人在死后魂灵是存在的。父亲也是一次突然停电的时候给我讲述的这件事。他说,在祖父去世之前,请了风水先生给自己选葬地。地选中了,是块风水宝地,就在村头池塘边。可惜那块地不是我们家的自留地,如果能和人家交换的话,他身后就会幸福无忧了。祖父先前极其痛恨风水相术之类的玩意,但临近自己的大限,以前他坚持的东西统统也都不计较了。他命令伯父展开外交,和人家换地,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诚然,如果对方知道我们的意图,交换的可能就非常渺茫。起初,对方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果然爽快就答应了。祖父获知这一结果,怡然数天之后,溘然而逝,不带任何遗憾。可问题就出在那短暂的死神接近的数天之中。对方从我们这边殷切的换地要求中,大答应之后生疑,感觉到了某种不对劲的东西,加之祖父垂危之征兆过于明显,或许他们私下也请了另外的风水先生来相了那块地,结果他们在知道那块地秘密之后,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反悔,主动上门来道歉,并编了许多离奇但又合乎情理的借口开脱了自己。双方进行争议时,谁都没有提到和风水有关的字眼,而且都有意地避开类似的词语,但似乎又都心照不宣。最后,虽然彼此没有反目成仇,但作为乡里乡亲,多少是不欢而散。这场争议,祖父则蒙在鼓里,一点也不知道,仍独自在老屋的房子中,躺在那张和他一样衰老的床上,乐陶陶地等着死神邀请的那一刻。他的确哪也去不了。他的腿,早已枯干得没有行动的力气。
以地易地失败,这一扫兴的消息,当然谁也不敢对沉浸在喜悦中的祖父提起。但那块风水宝地既然不能成为他老人家的身后之居,自然得另找他地。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直至在我们家承包地找到了一块可以替代的葬地。这块地从格局上,按照风水行家的眼光,前有高峰耸若笔架云端,后有大江横绕源远流长,气势来得磅礴,布局也漂亮,但总体上无论如何逊于池塘边那块天然散放美学色彩的地——它可是一到春天,就生发无限青草;绕岸成荫的柳橘之类,春去秋来都有鸟儿在上面鸣唱呢。其局理究竟缘何如此,风水先生自然不肯泄露。我虽然对风水一窍不通,但至今回去一看那块地,哪怕是匆匆一瞥,也有雅致怡人之感。我几乎怀疑,玄秘的风水,恐怕和如今所谓的建筑美学有殊途之效。当然,这些姑且不论。求其次的,地是选中了。但这一消息已来不及向祖父汇报。他带着轻松的笑容,已在午夜先行去了他以为的天堂。
全家上下略略松一口气时,麻烦出现了。祖父下葬那天,先是风雨大作,昏天黑地,然后天又放晴,遍地金光。砌地墙的泥水匠,刚把地墙砌到一尺来高的样子,就轰然倒塌。连着三次如此。他说,真是怪事,怎么会这样呢?他一辈子砌墙无数,可从没遇到今天这种墙高不过尺的情况啊。没有谁会怀疑他的技术,因此大伙也都觉得蹊跷。不过经验丰富的泥水匠则心中有数,他丢下泥刀,转身就奔回村前祠堂,在灵堂前对着我祖父的灵柩,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并一再请求,如果他有什么对不住他老人家的地方,万望海涵。这么小小的一个戏剧性的插曲之后,砌墙的问题迎刃而解。后来泥水匠私下问我父亲,此前祖父是否对这地方有什么不满。父亲将此前经过简单提了一下。泥水匠恍然:原来这样呀!此后村里上下一致认为,地墙倒塌的原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