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纪委书记张博靠在座椅上,抚着头,颇为头疼。
让其头疼的起因是一份内参,此内参由省报编辑,每月一期,将记者采写的有一定现实意义,但又不便于在省报刊发的稿件编辑成册,供省级领导阅读,当然除了记者采写的稿件,也有部分群众来信。这期的内参中就刊登了一封外省群众的来信,该群众在来信中说,元旦之时,该群众应朋友之邀到本省的旅游景点杨家坳去旅游,正好赶上村中一位老人去世,前来吊唁的人简直可以用摩肩擦踵,川流不息来形容。尽管该群众见多识广,也为眼前的场面所震撼,这样浩大的丧葬场面为其平生罕见,在震惊之余,该群众加以打听,发现这竟然是一个县委书记的父亲的葬礼。该群于是众义愤填膺,农村婚丧喜庆之事大操大办成风,为农村之陋习,久治不愈,如果是农民肆意而为倒也罢了,可堂堂县委书记,党的领导干部,其父亲去世,悲痛可以理解,但其作为领导干部理应以身作则,格守廉洁自律之规定,自觉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行为,应该大力弘扬文明节俭办事的新风正气,以良好的党风带民风,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但其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办丧事,大肆张扬,助长农村的歪风陋习不说,其只怕还有借机敛财之嫌。这样的县委书记,胆大妄为至极,其既然可以借机敛财,平日里就不会贪赃枉法了?只怕未必,希望组织部门对这位县委书记严加调查,以正视听,给人民群众一个说法。
该群众洋洋洒洒,口诛笔伐,抑扬顿挫,写了有上十页之多,内参自然不可能全文照发,只部分节选,而且该群众除了写信,还寄来照片若干张,以资佐证,内参有所考虑,毕竟涉及领导干部,照片自然没有刊发。但此刻该封群众来信的原件和照片都原原本本地摆在张博的桌子上。
这哪里是一个普通群众的来信,人家文笔犀利,证据详实,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反映情况,而且还敢作敢当,留有姓名电话,大有不到目的不罢休之势,张博是老纪检了,一看就知道此人在外省不是纪委干部,就是记者。义愤填膺,很有正义感,肯定非等闲之辈。
今天一早,张博接到省委秘书长的电话,让他一上班就到书记的办公室去,赵书记有事相告。张博心知赵书记找自己,不会有其他的事情,肯定又是哪位省管干部出事情了,需要省纪委加以调查,核实,由省纪委出具初步调查报告,省委常委会再根据情况,做出对该党员领导干部是否正式予以调查的决定。
张博接到电话后,也没作多想,让司机把自己直接送到了省委书记赵洪福的办公楼前,张博一进赵洪福的办公室,赵洪福指了指对面的座椅让张博坐下,问:“张博同志,前天出版的本月内参,你看了没有?”
张博一听赵洪福这般问,就知道肯定有群众将某位领导干部违纪的事情捅到内参上去了,张博据实回到,说:“这几天在协查一个案件,还没来得及看。”
赵洪福一听,看了张博一眼,有些意味地说:“是没看,还是不想看。”
张博一时没明白赵洪福这话的意思,他摇头,笑了笑,说:“赵书记,真没来得及看,看来有情况?”
赵洪福一笑,把桌上的内参和一个信封递了过来。张博随便翻了一下,头一下大了,如果说看内参的来信还模棱两可的话,那么一看照片,张博立马就明白内参所指的这个县委书记是谁了,杨志远?不错!正是这小子。照片上的杨志远,披麻戴孝,一脸憔悴的跪在地上。尽管县委书记这一级的干部能让张博记住的不多,但杨志远他还能不认识。当年林原高架桥坍塌一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