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萧跟萧老爷子谈了一阵子花,才回到了自己家中休息——
他想着跟教廷之前的接触,然后又想到了华夏和教廷之间的关系,不由得来了兴趣,于是就上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来看。
这么一看之后,林萧就发现,以前对于这方面的内容,确实是关注得比较少,怪不得萧老爷子要特意跟他谈论这个问题。
很显然,现在高层并没有打算跟教廷方面做更加深入的接触,也没有考虑正式建交。
教廷方面的单方面热情,其实不过就是一厢情愿罢了。
说起两国之间的恩怨,还要往前追溯到元朝,但是当时两国之间的关系就一直都不顺利,罗马教皇曾经向蒙古帝国派出使臣,企图劝说蒙古人皈依基督教,不过蒙古人信奉的是长生天,后来又对道教比较有兴趣,等到元朝灭亡之后,关系一度中断。
到了明万历十年,意大利人利玛窦被派到华夏学习汉语,后来他在华夏创立了第一个天主教传教点,向华夏人介绍数学、几何学和力学等科学知识。
利玛窦是个很好学的外国人,他苦读华夏的《四书》《五经》,深入研究华夏的传统文化,穿汉服,提出传教要入乡随俗,使用汉语举行宗教仪式,为基督教在华夏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后来利玛窦于北上来到京城,主持建造了宣武门大教堂,利玛窦博学多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天主教传入华夏之后,内部产生了所谓的“礼仪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翻译“神”的称谓,和如何对待华夏的传统习俗。
在这个问题上,利玛窦认为,对于“神”的称谓,除了用“天主”之外,亦可称“天”或“上帝”,并且同意华夏信徒保留祭祖和祭孔的传统习俗。
而西班牙传教士另外一些教士则认为,祭祖、祭孔属于偶像崇拜,违反了《圣经》的规定,并派人到罗马教廷控告以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
后来清帝康熙也介入了礼仪之争,声明祭祖祭孔属于华夏的传统习俗,不属于宗教活动。
但是几年后,教宗克雷芒十一世公然下令,禁止华夏教徒举行祭祖、祭孔等活动,禁止把“上帝”和“天”作为“天主”的别称,并派特使来华谈判。
教宗特使铎罗来华后声明,他来华的使命是禁止华夏教徒祭祖、祭孔。
康熙帝得知后大怒,认为此举属于干涉华夏的习俗,派人将铎罗送往金陵暂住,并下令驱逐反对华夏礼仪的传教士,同时派使节前往罗马谈判。
然而铎罗无视康熙的旨意,在金陵宣布教皇禁令。
于是,康熙下令把铎罗押往澳门软禁并降旨称,“谕众西洋人,自今以后,若不遵利玛窦之规矩,断不准在华夏住,必逐回去。”
后来教皇克雷芒十一世重申之前的禁令,违者以异端论处。
康熙大怒,下令拘捕传教士并禁止传教。
之后教皇又派使团来北京谈判,康熙拒不接见并斥责说,“尔西洋人不解华夏文字,如何妄议华夏道理之是非”,“以后不必西洋人在华夏传教,禁止可也。”
于是康熙下令逐客,罗马教皇被迫让步,宣布了“八项准许”,同意华夏信徒举行非宗教性的传统礼仪。
康熙下令只准许尊重华夏礼仪的传教士居留华夏,并禁止公开传教。
一直到了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销了有关礼仪的一切禁令,为这场持续了三百多年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由此可见,所谓的“礼仪之争”,完全是由于罗马教宗对华夏的无知造成的。
十年之后,新朝成立,教廷拒不承认并对华夏内政进行粗暴干涉,反对华夏天主教徒的爱国运动,广大爱国天主教徒对此予以强烈谴责,并决心走独。立自主的办教会道路。
不过近年来,教廷表示希望同华夏改善关系,但仍然与台岛保持着“外交关系”,尤其严重的是不顾华夏方面的强烈反对,将近代史上曾经在华夏犯下丑恶罪行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及其追随者120人封为“圣人”,引起了华夏政府的极大愤慨。
后来保罗二世虽然在有关利玛窦的研讨会上发表书面致辞,就教廷在历史上及近期对华夏天主教会犯下的错误表示某种程度的歉意,但并未就“封圣”事件给华夏造成的严重伤害作出明确道歉。
继任教宗本笃十六世,曾经多次暗示要与华夏改善关系,但是华夏政府对与教廷希望改善关系的立场是一贯的,不可能那么容易就改变自己的立场,所以这事儿始终是在僵持之中。
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