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着票面上那个开演奏会的人的名字,正是我的朋友。
“你们认识?”我很惊讶。
“她是我爱人的小徒弟,学了十几年。”
“你爱人是古筝老师?”我几乎是惊喜了,“那改天可要认识一下,洗耳恭听一次大师的演奏。”
他笑起来:“你不是早就见过了吗?就是经常坐在厅里弹古筝的那位呀。”
这种生活中的尴尬小事,也曾在大洋彼岸以更夸张的形式真实上演。
美国著名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4岁开始学琴,14岁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之后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奏,并因演奏奥斯卡名片《红色小提琴》音乐得过格莱美大奖。贝尔在华盛顿百年礼堂举行演奏会时,酬金平均每分钟高达1000美元,门票销售一空。他频繁登上多家知名媒体,人气很高,被视为“同代中最好的小提琴家之一”。
大约是大师们都有些独特的癖好,贝尔试图挑战自己的影响力。
他在某年冬天特意穿着破烂,打扮成流浪艺人的形象来到了华盛顿的街头,带着他那把1713年制造、估价350万美元的小提琴,在最为繁华忙碌的早8点上班时段,站在朗方广场地铁站的垃圾桶旁开始演奏。
他想看看,究竟有多少人会纯粹为了他的音乐驻足埋单。
贝尔演奏了整整43分钟,一共奉献了6首古典名曲,十分投入,悠扬动听。但在经过他面前的1097人当中,绝大多数都匆匆而过,置若罔闻。
幸运的是,总算还是有20个人停下来聆听了数秒,虽然随后就毫不留情地转身而去。只有7人停下来欣赏了一分钟左右。
让贝尔保存了一点颜面的是,一位女士在表演接近尾声时终于认出了这位演奏家。这虽然给予了大师一丝安慰,但区区32.17美元的可怜收入却成为其演出史上当之无愧的最低票房,实在是令人心酸又尴尬的结局。
这几年,身边自主创业的朋友渐多。常听他们感叹,“我人脉这么广泛,为什么永远找不到真正的能人来帮助我打天下?!”
有什么可感叹的呢?
蝴蝶有恶心的青虫阶段,企鹅有落魄的换毛时期,海底几千年的老蚌睡得正香,怀里是价值连城的一颗明珠。你能在它们最丑陋不堪甚至沉眠的日子里,也能留意并抓住那份潜在的美丽与珍贵吗?
看一个人的潜力,不能只凭经验,更要凭心思。
这“心思”并不仅是运气、野心与渴望,它属于精准的判断力。
在稍纵即逝中看透事物本质,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并果断出手,才考验日积月累的底蕴和水准。
所以阅人无数,不过是勉强凑数。真正的“阅人有术”,大概是堪比葵花宝典的存在,不知要经历怎样的痛苦才能钻研透彻,自此一统江湖。
最妙的是,这本领修至巅峰也无法以言语传授。个中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幸好我辈愚昧。大概终其一生,只能做被阅之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