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清秋的童年虽说十分不幸,但燕清秋并未因此而心灵扭曲、产生任何仇世的想法。相反,燕清秋一直是个乖巧懂事、明辨是非的好孩子。
而从燕清秋幼时开始懂事的时候起,至今燕清秋都一直清楚地知道一件事——
她燕清秋生来是天家之女,生来就享受着燕国百姓、燕国皇室的奉养,过着让人艳羡的优越生活。但是同时,从她出生那日起,她就带着身为天家之人必尽的——责任。
天成大陆上其它八国的平民百姓生活如何,燕清秋不得而知。但是燕国平民百姓的凄苦生活,燕清秋是曾亲身耳闻目睹过的。也因此,燕清秋更加清楚她身为燕国公主的责任。
燕清秋一直都知道,倘若不是因为她生在燕国皇室;倘若她的父母只是燕国中一对身份极其平凡的夫妻,而非燕国最尊贵的那一对夫妻,那么她燕清秋,根本无缘过上这十八载如斯优越、养尊处优的生活。
既然她燕清秋从出生起就享受着这些优越的生活,在她应当付出、回报的时候,她燕清秋就必须义无反顾地去付出、回报。
她所享受的优越生活,她迄今为止所享有的一切,皆是燕国百姓和燕国皇室赋予她燕清秋的,而身为天家之人的责任,则是她燕清秋与生俱来要去承担的。
撇去国家大义不提,单论她的父皇和母后疼宠了她十八载,而这十八载中。为了她,她的父皇和母后承受了太多太多……如今,是她该为她的父皇和母后付出的时候了……
于是。当头戴孔雀赤金凤冠,身穿大红色百鸟朝凰嫁衣,脚踩大红色上绣戏水鸳鸯绣鞋的燕清秋在被玉荣夫人虚扶着,走出灯火通明的玉秀宫那巍峨高耸的宫门时,燕清秋没有如当日在燕国皇宫中,她走出秋水阁的大门时那样,驻足回眸。
这一次。在同样的嫁礼之后,在踏出玉秀宫那巍峨高耸的宫门之后,燕清秋只是姿容端庄地目视前方。头也不回地,跟随等候在玉秀宫宫门前的那两名引路宫女,朝着她那未知的未来行去。
顺着燕清秋那一行人远去的背影遥望远方天际,可见原本晦暗不明的天色已渐转清明。
东方那漫长的天际线上。那抹不甚清明的鱼肚白已缓缓变得明亮。余下的天际那灰蒙蒙的色彩也在逐渐褪去,那一抹充满生机的朝阳,即将升起。
**
当易容成炎子明的王泉在那二十名粉衣宫女和穿深蓝衣装的宦人的簇拥下走出惟德宫的宫门时;当燕清秋带着玉荣夫人、玉灵夫人和那十名由燕国的南明王府培养出来的陪嫁宫女,跟着那两名身穿粉色曲裾深衣的引路宫女远离玉秀宫时,赤冰国皇宫中的其它地方,也在按照赤冰国皇族规制,进行着今日的大婚事宜。
宫殿中级别最高、最庄严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上,在殿顶的正脊和垂脊上。装饰着黄彩琉璃瓦制作的装饰物,以及十样俱全的“垂脊兽”。
在两层重檐上。各有四条垂脊,因而两层重檐共有八条垂脊。而每一条垂脊上均有仙人和形象各异的走兽装饰。
虽然八条垂脊上共有八十八个仙人走兽的装饰,不过每条垂脊上的装饰物都是一样的。
而据赤冰国《国典》记载,“垂脊兽”最前面的是“骑风仙人”,后面排列顺序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这些小兽各有寓意,并均被赋予了神奇的本领,有的能镇水避火;有的能降魔除障;有的能带来吉祥好运等等,在此咱们就不一一叙述了。
其实脊兽形成的最初,并非地位等级的象征。
因这个时代的建筑物大都为土木结构,屋脊普遍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的。因此,屋脊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处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个“推力”,同时,若毫无保护措施,瓦片也易被大风吹落。
于是,人们便用瓦钉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而在对钉帽的美化过程中,则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形象。这就是脊兽的由来。
但是如今在天成大陆各国之中,宫殿垂脊上垂脊兽的装饰数量,是有严格的等级区别的。因为垂脊兽的装饰数量,十分明确地代表着这座宫殿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而今的天成大陆九国,均只有其朝议正殿的垂脊上,才可以装饰十样俱全的垂脊兽。稍次之的,是各国的帝王寝殿与其六宫之主的寝殿,这二者寝殿的垂脊上,均能装饰有九样垂脊兽。其他宫殿的垂脊上虽然亦有走兽,但是都要按级递减。
而这座庄严巍峨,无论是殿顶还是垂脊兽,在宫殿中建筑级别都是最高等级的殿宇,便是赤冰国历任天子与赤冰国的文武百官早朝议事的——崇阳殿。
崇阳殿不仅是赤冰国的朝议正殿,亦是赤冰国自建国以来,历年来举行大典的地方。诸如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每年新年、冬至、万寿(皇帝生日)等节日都要在这座崇阳殿受百官的朝贺及赐宴。
也因此,大气恢弘的崇阳殿门前的丹陛上,陈设着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十八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计时器,嘉量是(古代)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
殿下为高九米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有云龙云凤望柱千余根。
并,崇阳殿的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以巨大的石料雕刻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
而在这崇阳殿前后的三座石阶的左右两边外侧。各摆着一口鎏金太平缸,缸的两侧,都饰有兽面铺首和双环套环。共四口。并且,体积庞大,可容纳三到四个成年壮汉的鎏金铜缸内还盛满了清水。而这四口盛满清水的大铜缸,是用作防火之用的。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