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它不靠谱,大概也是因为没有具体的年代和人物,一切就像是哄小孩儿随口编造的民间故事。
安然还就这个传说和吴泽荣一起查阅过相关的书籍,但由于津源本身就是个小地方,悬挂彩鱼旗的传说也只限于津源本地,半点没有传播到周边的城市去,再加上他们所有查到的资料也比较有限,所以,在书本上没有找到传说演变的过程和具体的来源。
这项针对彩鱼旗研究,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不过,安然和吴泽荣私下里琢磨,这是不是与图腾崇拜什么的有一些关系,一步步演变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彩鱼旗。
不管彩鱼旗产生的根源到底为何,反正他们作为游客也就是看一个热闹。
安然在书看时,据说原本的鱼旗都是布制的,百姓人家日子过得节省,过年的时候从三十挂到正月十五,挂足半个月再拿下来,仔仔细细的清洗了,折叠好了收起来,到了第二年的时候还可以继续用。
这些鱼旗在早些年的时候,各家各户都可以自制,过去的人们都是手工生活,很多东西都靠DIY,衣服啊,被褥啊,谁家老太太小媳妇的针线笸箩里都有点碎布头,自制鱼旗正好可以消化那些无处可用的碎布头,同时也充分的发挥了民间艺术的创造性,图案夸张,色彩大胆,非常抢眼漂亮,可以说彩鱼旗就是津源女人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
当然,也有家里闲钱的人家,不耐烦去拼布头,直接去买现成的鱼旗。更有心灵手巧的媳妇姑娘们利用闲时缝制许多花色亮眼的彩鱼旗一起攒到年根底下卖,可以换些零用钱买花戴。
而到了现代,尤其是近些年,动手自制手工活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人们再也懒得在这方面浪费时间和精力,自然也体会不到那种生活创作的乐趣。到时候直接到市面上买现成的即可。
又由于大概出于环保或是制作方便方面,以及制作成本的考虑,现在市面上所卖的彩鱼旗不再是碎布拼的,而是由彩纸印的,颜色自然很鲜亮,但不禁折损,好在价格便宜,过年的时候挂上半个月,到了正月十五摘下来时,其实经过风吹雪打的,也折腾得差不多了,没多少再利用价值,大多数人家都是一丢了之,让这些纸制的彩鱼旗进入下一个循环利用。
其实安然觉得这样的制作看似环保,细想起来反倒不如做成布制的,可以反复利用,不制造工业废料,反而更加的环保。
看似方便,其实后患无穷。
不过,这些事她一个外地游客想当然是说了不算的,也就是发发感慨,看看热闹。
再有一个缺点就是,当人们不再动手制作和创作独属于自家的鱼旗,而统一在市面购买之后,这些彩鱼旗的图案开始变得千篇一律,万家一面起来,变得统一而制式,缺少了人们手工制作时所呈现出来的那种原生的生机和活泼。
说是这么说,不过,这东西也就是本地内行人看,对安然他们这些外地游客来说,其实这一风俗本身就十分之新鲜。
安然以前也就是在那些旅游手册里见人提过那么一两笔,津源不是什么旅游胜地,针对于此地风景的介绍本就不多,提到这一风俗的更是寥寥无几。亲眼看到彩鱼旗,她这也是第一次。若问她真正的感觉如何,总的来说,还是挺有意思的。
本地民居基本可为分两种——这是安然这个外行人为了方便记忆所做的不专业分类,一种是传统的老式民居,一种是现代改良式的民居。
老式民居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房龄在几十甚至上百年以上的老房子,居住过几代人,绝大多数都是平房。
改良式新式民居则多为本地人近些年手里有了活钱,在宅基地上翻盖的二层三层小楼。生活富裕了,但老百姓还真没哪个特意请什么设计师对家里住宅进行设计,只是想怎么盖就怎么盖,全是凭心情,觉着怎么顺眼怎么来。虽然起了楼,但祖辈传下来的老习惯和审美观还是留存在骨子里,所有这些新式改良民居无论是无部形式,还一些细节还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津源本地民居的一些鲜明的特点。
本地居民的特点之一就是高院墙,大门楼,说是门楼,大概应该叫门斗,不论有钱没钱,一水的铁门,刷着红漆或是黑漆,有些人家还很拉风的在门上装饰着瑞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