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必定没有办法中举。
所以,经义必须要在乙等或者甲等,才能够有中举的希望。
翻开了最后一科经义,顿时一道题目映入眼帘。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雨暮微微一愣,这句话他倒是不陌生,乃是出自《论语?颜渊篇》,其原文是: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说,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通俗的来说,这就是论证民富和君富的道理。
雨暮微微闭目,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动,脑海之中却在急速的转动。
这道题目看起来并不难,按照上古圣人以及圣贤君王的标准来看,百姓富足就是君王富足,作为君王应该轻徭薄税,爱护百姓,让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够富强。
但是经义有着其严格的标准,想要写的不落俗套,而且要能够获得乙等以上的成绩,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沉吟了良久之后,雨暮打好了腹稿,狼毫笔蘸满墨汁,在雪白的宣纸上写下了第一句话。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以这句话破题,顿时各种思路源源不绝,出现在雨暮的脑海之中,一片完整的经义缓缓的成形。
雨暮继续写道: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国富和民富的道理,在雨暮的前世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关于此类的辩论可以用海量来形容,不过共通的认识还是,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强。
用在这里也是一样,只要百姓富足了,君王也就自然会富足。
雨暮旁征博引,思路越来越清晰,下笔飞快,整个人仿佛陷入到了一种神秘的境界之中。
只是,雨暮不知道的是,在他写下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这十个字的时候,儒圣孔子的雕像,竟然微微震动了起来,并且散发出道道七色霞光。
“什么?!这是儒圣震动?有人写出了惊圣的文章?快报告主考官和祭酒大人!”
百圣像之前,顿时有人看到了儒圣雕像的震荡和异象,脸上露出了无比震惊的神色,连忙飞速前去禀报雨坚、祭酒大人和李文博。
“什么?!儒圣雕像震动,并且散发七色霞光?”
雨坚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是震惊的站了起来,眼神中满是不可思议的神色。
这种异象,必定是考场之中,有人写出了贴合儒圣之道的文章,才会引起儒圣雕像的共鸣。
但是,这种让圣像震荡的事情,恐怕无数年都很难发生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