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和记黄埔在组成上包括和记洋行和黄埔船坞两大部分,拥有资产60多亿港元,是当时港岛第二大英资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其中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以从事英产棉毛织品、印度棉花以及中国茶叶等进出口贸易为主,也涉及本港零售业。
初时规模和名气并不大,远远不能与置地、怡和、太古、邓普等洋行相比。到“二战”前,和记已经发展为有20家下属公司的规模。
而黄埔船坞有限公司的历史,则可以追随到1843年,当年林蒙船长在铜锣湾怡和码头造木船,后来船坞几经迁址,又经过数次充资合并和易手,遂渐成为一家公众公司。
到了20世纪初,黄埔船坞与海军坞以及太古船坞被并称为香港三大船坞,并具有了集维修与建造万吨级轮船为一体的能力。此外,黄埔船坞同时还经营着码头仓库。
二战后,和记洋行归入祈德尊家族。在当时,祈德尊家族与怡和凯瑟克家族、会德丰马登家族以及太古施怀雅家族并列为香港四大英资家族。
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祈德尊就是野心勃勃,立意欲成为怡和第二。
1969-1973年,他趁牛市冲天之际,展开了一连串令人应接不暇的收购大战。
但是祈德尊固然雄心壮志,但事实上却是个“食欲过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鲨”。
由于他本人并不善长与打理公司,致使不少公司经营状况不佳,甚至效益负增长,祈德尊由此背上了不小的债务负担。
不过幸运的是,祈德尊趁股市大旺,大量从事股票投机生意,不过期以暂时弥补财政赤字。
然而,幸运不常有,1973年,股灾不请自来,紧接着便是世界性的石油危机,随后香港地产大滑坡。
由于战线过长、投资过速,早就背负了沉重包袱的和记集团终于陷入财政泥潭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元。
1975年8月,汇丰银行以和记出让33.66%的股权投资为条件,注资1.5亿港元解救,于是汇丰成为和记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由此脱离和记集团。
汇丰控得和记洋行,收益并不大,主要原因在于汇丰物色了韦理来主政。虽然韦理在当时有“公司医生”之称。
但集团亏空太大,又兼他做惯了智囊高参,一时间要他主政一家巨型企业显得有些难以驾驭,所以“公司医生”也未能妙手回春,和记黄埔并没有如之前预想得那般气色。
根据公司法、银行法的规定,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
债权银行可以接管已经丧失偿债能力的工商企业,但是当该企业走上正常经营轨道之后,必须将其出售给原产权所有人或者是其他的企业,而不能长期控有该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李黄瓜父子决定乘虚而入。
因为李黄瓜父子很清楚,汇丰控制和黄不会太久,这是个很精明的判断。
汇丰大班沈粥暗地里放出风声:待和记黄埔财政好转之后,汇丰会选择适当的时机和适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