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想着,三皇子和四皇子之前韬光养晦,是不是因为他们一直都是太子一派,只是因为太子地位未稳,所以他们也不好太显眼。现在太子大婚,标志着太子已经成人,并且太子也做出了很大成就,两人才开始崛起,来帮助太子?
后来这言论逐渐传开了,朝臣们都开始相信,三皇子和四皇子的蛰伏,都是因为太子还未发力呢。他们一直都是坚定的拥护太子。
之后二皇子也和太子结伴去了凌蔚府上,也第二日才离开,让他们觉得,是不是二皇子也早就投靠太子了。
不过二皇子向来似乎都和大皇子走得远,虽然是同胞兄弟……在皇家,同胞兄弟什么的,政见不合甚至互为仇敌,太常见了。
当然,其实是黎瑚拜访他三弟四弟的时候,听两人赞叹凌蔚那里的酒实在是美,喝醉了第二天还没有任何头疼之类的后遗症,也好奇了,又觉得自己一个人去,顶不住他皇叔强大的压力,于是拉着太子分摊压力。
在史书上,这两个事件被称为其他三位皇子和太子结盟的象征,而凌蔚,就成了此次结盟的缔造者。
史书对凌蔚在这件事中的作用评价很高,认为当时朝中暗潮汹涌,大皇子野心勃勃、二皇子暗中观望、三皇子四皇子异军突起,太子又已经奠定了不菲声望,一场皇位争夺的惨烈斗争即将到来,晏朝又将面临动荡之时,凌蔚力挽狂澜,经过两次和皇子的密探,将四位皇子成功团了起来,之后,只剩下大皇子独木难支,危机化解。
一个王朝从强转弱,很多时候都是从内部斗争开始的。但是在凌蔚活着的时候,不,应该说只要是他活着的时候教过的皇子们,哪怕是刚启蒙的皇子,都相互友爱的不像是皇室中人,一直未发生过皇位争夺。
没有内部争斗,这是晏朝达到封建王朝兴盛的顶点,并且成功成为延续最长的王朝的原因之一。
而后晏朝虽然遭受内忧外患,但据说当时末代皇帝拿出了皇家的传家宝——凌蔚留下的“预言书”,最后咬牙按照凌蔚所写的行事,成功将国家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虽然晏朝被取代,封建帝制瓦解,但黎家一直作为国家上层家族延续下来。
这也成为凌蔚被神化的证据之一,各种版本的凌蔚“预言书”“预言诗”也开始流行,凌蔚后被尊为“圣人”之一,到处都有庙宇香火。
若是凌蔚在天有灵,估计得笑哭过去。
而这一切的开端,就是从史官们那堪比小说家的记载开始。
其实大家想一想也知道,史官们怎么可能把细节知道得那么详细?很多记载都只有当事人在场的“密探”,有些还是深宫内院发生的事,甚至一些达官贵人的睡前小故事,史官们还能写出具体的神态、动作、谈话,感觉好像是史官们藏在房梁上、桌子下、床板底,时时偷窥似的。
显然史官们并没有那样的“异能”,所以他们所记载的历史虽然大体方向是对的,但是许多细节都是脑补的,咳咳,好吧,是合理衍生的。
这种合理衍生,再经过历代史书编纂者的“继续合理衍生”,就变得比小说还精彩了。
如果再加上野史,那就是神话小说了。
皇子两次和太子去凌蔚府上,第二日才归,其实只是讨酒喝而已。他们什么都没谈,就顾着拼酒,然后喝嗨了,继续喝,最后醉倒,第二天神清气爽尽兴而归。
结果到了史书上,就变成异常精彩的心理博弈,唇枪舌战,最后凌蔚顺利说服四位皇子,团结一致,共同为大晏朝发光发热。
……史官们的记载,其实也是当时大部分人的想法——史官们也不是无的放矢,无中生有。他们的细节,都是当时人们认可的“细节”。
因此这一段精彩“博弈”,在正史野史中都有记载,也证明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
虽然其实正史野史都是乱说的。
大皇子一党也是这么认为的,然后慌神了。觉得还不容易把凌蔚扳倒了,怎么凌蔚又出来捣乱。
虽然大皇子看不起连他兄弟在内的其他皇子,但还是狠心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