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大年纪了,还收了不少压岁钱,这也是意外惊喜的收获了。
尤其林爷奶和宋小姨,红包不小,还特意一再明里暗里指明不许林父林母拿走,这是给小芳的巴拉巴拉,推迟也推不掉。
本来还特意留了车票钱,看来是不用了。
一路转车颠簸,林芳轻装简行,就带了几家准备的吃食,几件贴身衣服,一个包也就够了,比去年轻松舒服不少。
等回到学校宿舍一看,林芳果然是宿舍第一个回校的,大家都还没回来。去水房接水打扫宿舍,收拾干净自己,把行李带来的吃食分一分,再去买上一点糖果点心,林芳去了学校家属楼。
“小芳来了啊,快进来,快进来。”宋老师的妻子打开门,看到是来人赶紧把人迎进来。
师娘姓杨,高个子白皮肤,瘦瘦高高,是一个看着很有气质很文雅的女性,也在省师范教语文。
“快坐下喝口水,这么冷的天冷不冷?老宋在对门和人下棋呢!”嘴上说着也不出去,动手摸摸林芳的手,冲着对门就喊了一声老宋。
“师娘,不用忙活,我都长大了不吃糖。”林芳哭笑不得的看师娘忙前忙后,又是冲糖水,又是拿糖拿果子的,像是哄小孩子似的,赶紧站起来推迟。
“坐着坐着,和师娘客气啥。”师娘看人不好意思了,赶紧把人按下做好。
多好的一姑娘啊,文文静静坐着,一笑起来简直让人心都化了,乖乖巧巧的,哪像家里几个简直都是混世魔王。哎,这么好的姑娘,怎么就碰上那样的父母。
上次听老宋回来说,这孩子各科学习好,尤其又写的一手好文章,文笔虽然还稚嫩,但立意角度新颖,难得听老宋夸学生,这孩子在老宋口中简直方方面面就没不好的。
不说老宋,就是自己看了这孩子成绩文章,再加上年前那几趟礼貌周到的相处,都没办法不喜欢这孩子。
越是相处越是听老宋说的多,越是心疼这孩子。想想刚来学校的模样,再想想听说为了上半年学中考,划了脖子才能去的,哎……
这当父母的作孽哟。
“小芳回来了啊,咋回来那么早?”宋老师听媳妇喊人,赶紧从隔壁回来了。
“这两天天气好,就赶紧回来了,担心回头雪下大了不好走。”林芳看到老师进来,忙站起身打招呼。
“来就来,每次带那些东西干啥,上次不是说好不准带了。”宋老师一看桌子上的大包小包,就板起脸生气。
这孩子,说好不准带东西,不准带东西,就是不听。
“你要是下回再拿东西来,就别来老师这了。”宋老师严肃着脸,语气生硬道。
这孩子年纪小小又没挣钱的来路,还不是要自己平日里省出来的,自己一个大人占学生这点便宜做什么。
“老宋!!”师娘看宋老师语气严厉,赶紧上前拍了两巴掌,“这人板着一张脸,怎么说话呢,别吓到孩子。
“小芳坐,别理他,天天摆着脸,也不知道谁欠了他。”师娘拉着林芳做到长椅上,轻声哄着人
“不过你宋老师说得对,你还是个孩子,别和老师客气,上门就上门,可别带东西了。”
错开师娘慈爱的目光,林芳低头,忍住湿润的眼眶,林芳想起了上辈子的外公,也是当了一辈子老师,照顾了半辈子爱惜的后辈。
她知道俩人是真心心疼人,可感情都是相互的,别人给你一分你总要还半分吧!这个年代谁家都不富裕,老师家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何必呢。
“老师,我也没带啥,就是带的一点麦仁酒酿,您上次不是还说想念那个味道吗?您尝尝是不是那个味?”
这麦仁酒酿和南方的米酒醪糟差不多,只不过原料用的是麦仁做的。取新鲜的小麦微微研磨成麦仁,拿水浸泡几个小时后,上锅蒸熟,盛到干净的盆里,摊开晾凉后,均匀拌上甜酒曲,抹平中间挖个小洞,过上两三天这麦仁酒酿就好了。
“咦,这味道闻着就是那个味。”宋老师一听麦仁酵子也不端着脸了,也不去拿勺子,忙打开坛子直接倒出来一点尝尝,频频点头
“不错不错,就是那个味。”
“上次听说您小时候吃过一次就念念不忘的,这次回家和婶子聊天,婶子说她会做又不费啥事,就特意给您带了点尝尝味。”
这还是林芳和秀秀聊天时,不经意间说到学校趣事,提到老师在课堂大夸这麦仁酒酿味道,甚至还单独写了一篇文章云云。
坐在旁边纳鞋底凑热闹的刘婶子一听,又细细问了味道材料,感叹一句
“嗨,我还当啥金贵东西,不就和糯米醪糟差不多,就这还值得惦记那么多年,也就是这些文化人还能为了这玩意写篇文章。”
刘婶子一副不以为然的态度,这文化人想法就是不同,就这还值得写篇文章十几年念念不忘的
“婶子会做,一点点麦仁一泡能泡出半盆来,回头婶子给做点,到时候你走的时候带过去,给你老师尝尝去。”
林芳本以为刘婶子只是口头客气,笑笑推辞。结果年后还真给林芳送了一坛子,惊的林芳不知所措。
“这次就算了,下次你再拿东西来,怎么拿来的怎么拿回去。”
宋老师接过师娘递过来的碗筷,吃的一脸满足,还不忘教育林芳。
师娘白了宋老师一眼,无奈的嫌弃道“你可少吃点吧,待会还吃不吃饭了。”
“这不是好多年没吃了么?舒服,这么多年了总算吃上了。”宋老师放下碗筷,放松的往椅子上一靠叹道。
“对了,小芳,上次寄给报社的稿子过了一篇,我拿给你看看。”话语未落,宋老师已经步履匆匆的进了屋里。
“看看,两篇过了一篇,这是稿费。”宋老师骄傲的把信件递给林芳。
这个时候写稿挣钱并没有那么容易,报纸种类也少,更多的还是偏于事实报道,新闻政策的。写散文小说的也有,只不过报社更多的还是偏向于出名的作者。
林芳本没想着那么早的,短篇报纸投稿难,长篇又不是现在的林芳能上来的就写的。想着只要不误了下半年的事,挣钱是可以慢慢来的。
算算时间,想着等今年各种杂志如雨后春笋一个个冒出来,那些青年文摘、读者都是今年开始创办的,那么多文章需求缺口,到时候就可以把自己提前写好的稿子一家家寄过去,总有通过的吧。
在这个年代,实体文字的稿酬还是挺高的,只要能把握机会,稿费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收入,而且也是最适合林芳的。
林芳一开始也有想过要不要试着英文翻译的,可后来翻翻这个时代的翻译文本,发现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