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漂母的午宴

    淮阴,便是现在的江苏淮阴县。孤儿韩信,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多年。父亲死得早,母亲病死后也没钱安葬。他浪迹在淮阴的大街小巷,既无手艺,也不懂务农,经商又没本钱。只得走千条路,吃百家饭。

    人人都有一双手,你为何总在城里吃闲饭?日子长了,认识他的人便都有些嫌厌他。

    淮阴南昌的亭长家,是他常去蹭饭的地方。一开始,亭长老婆还跟他客气,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正要开饭,你吃了吗,一起来点儿?

    好啊!韩信迫不及待答。

    次数多了,亭长老婆再不敢假客套。估计后来找了个家人,在村头放哨,远远见韩信来了,便大呼小叫:韩信进村了,赶紧开饭,快吃快吃,等那厮进屋,咱们就收拾碗筷。

    亭长家的饭是吃不了啦。韩信只好转移目标,又到哪里去蹭吃蹭喝呢?他没有亲戚,即便有,恐怕也当他是瘟神,唯恐避之不及。

    亲戚从来都是嫉人有,笑人无,有钱不见面,倒霉大团圆。还不如一条狗。养条狗,别管你落难还是发迹,它都会一如既往亲近你。可见,人一旦长了势利眼,还不如一双看人低的狗眼。

    当然,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也有好如一家人的近亲,好到通婚,生个孩子叫智障。

    看惯了世态炎凉,便会知道,一个江湖朋友,胜过十门近亲。

    韩信却很惨,他既无亲可投,也无友可靠。蹭饭的地方越来少,只好到城下的河边去钓鱼,聊以充饥。

    河边有一群洗丝棉的大妈,当时有个时尚的称呼叫漂母。漂母们也是朝九晚五,一洗就是一天,午饭自带,到了饭点坐河岸上就开吃。

    漂母的午宴,让韩信十分艳羡。

    你们吃你们的,我不饿,我就是看看。韩信可怜巴巴道。

    他这副神情,让人瞧着心酸。其中一个漂母心眼好,分了些饭菜给韩信吃。这一吃,就是很多天。

    一个男人,每天中午按时到河边去蹭一个大妈的饭。这是何等辛酸的经历?这男人的心情又是如何?后世的人,尽可妄加揣度,但永远没有人比韩信自己更清楚。

    好景不长,那漂母洗丝绵的工作干完就下了岗。

    河岸边,夕阳如血。一个洗涤行业的下岗老女工,和一个饥肠辘辘的无业青年,相对而立。

    老女工说,明天我就不来了,你得自己找饭辙。

    无业青年说,多谢您的照顾,此等厚恩,将来一定厚报。

    老女工似笑非笑道,小痞子说大话,你都不能自食其力,怎么回报啊?

    无业青年一时语塞。

    老女工又说,我不过是同情你罢了。

    夜幕降临,河对岸凹凸厚重的房舍剪影愈发黯淡。无业青年兀自呆坐在岸边,拿出随身携带一支箫,悠悠地吹起来。

    萧声悠长哀怨,苍凉婉转,没心事者让它勾出一番心事来,满腹心事者,让它一撩拨,便不能自持。

    吹箫是韩信唯一的娱乐。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一把宝剑。他也不会耍剑,只当做饰品一般挂在腰间。

    一个饭都吃不上的家伙,还大模大样腰挂宝剑在街上走。乞丐不像乞丐,武士不像武士,侠客不像侠客,怎么看都不顺眼。

    中国人最见不得外在标新立异的同类,一旦见了,轻则指指点点,重则言语羞辱。

    一日,韩信碰见一个叫蔡兴的人。此人认为,韩信挂剑行走是摆酷。其实关键不在于摆酷,而是穷困潦倒还摆酷,这就有些天理不容了。

    于是,蔡兴拦住韩信,说你挂剑摆酷,貌似武士,实则胆小如鼠。

    喜欢瞧热闹,是中国人的优秀传统。蔡兴这一吼,便引来街市人等围观。

    韩信不言声,斜睨蔡兴。

    你还敢用旁光瞟我?蔡兴愈发来劲,扯开衣襟,袒露胸膛,比划着说,你要是胆大,用剑刺我,朝这儿刺,就这儿,来呀。

    韩信纹丝不动。

    蔡兴接着说,你要是害怕,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围观人等瞳孔放大,期待着这场悬疑闹剧的结果。

    若换成水浒中的热血莽汉,也就一剑刺过去了。该出手时就出手嘛。很多人,一旦被激将,大脑就发热。我赌你,你敢跳楼吗?他还真就跳了。这不叫有个性,这叫大脑缺根弦。

    韩信才不逞匹夫之勇,他弯下身子,从蔡兴胯下爬了过去。

    围观群众讥笑、嘲笑、哄笑,气氛相当热烈。在他们看来,韩信的举动既滑稽又懦弱。这还是个男人吗,胆子还没针鼻儿大呢。

    井底之蛙的眼界就这么宽。普通人、市井小人,受辱后的第一反应,便是立刻舍命反击。这绝非大智大勇。别以为弯下身子就是懦弱,也可能是在捡板儿砖,然后猛一挺身,全力拍向对手,让人群为之一惊。只不过,韩信捡板儿砖的时间长些罢了,积聚力量的日子久些罢了。

    低头,不是认输,而是看清自己要走的路。

    仔细想想,与割去生殖器的宫刑、砍去双脚的刖刑相比,胯下之辱又算得了什么呢。而即便遭受了巨大的侮辱和惨痛的刑罚,司马迁仍然写出了史记,孙膑仍然创造了孙膑兵法。

    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得过去是英豪。当今流行把“低调”二字挂嘴边,岂知忍便是低到了没有调。

    低到没调的人,常常弯下腰,让你丝毫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志向。他对你点头哈腰,全因你在位掌权。你离职了试试,看谁还把你当个玩意儿。

    毋庸置疑,甘心受辱的人,除了天生懦弱者,多半都暗藏远大的志向和潜力。韩信如此,刘邦也如此,他被项羽发配到偏远的汉中,与韩信所受的胯下之辱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刘邦想的是如何重返关中,图谋天下。而眼下的韩信,连建功立业都不敢想,他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的问题。

    当时,正是天下大乱。韩信盘算过,要填饱肚子要安身立命,无非文武两条路。舞文弄墨他不行,剩下的路只有从军。

    那么,投靠谁呢?这是韩信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选择。他是个既有头脑,又十分现实的人。他分析了天下的混乱局势,认定秦朝必定败亡,于是决定投向义军。

    紧接着,第二道选择题跳出来,天下大小义军如此多,该投靠哪一支呢?他需要大量的信息,来分析判断,可当时没有互联网。他便挂上自己那把破剑,背井离乡,去往外面既精彩又无奈的世界。

    二、跳槽

    韩信风餐露宿,饿一顿,饥一顿,像一头野狼穿梭于杂草丛生的山林,行走在尘土飞扬的官道,很有些浪迹江湖的味道,可走着走着就走成了犀利哥。

    一路奔走,韩信一路采集信息,心中不断盘算,如今天下,谁是雄主?谁最强大?

    所谓强大,就是看谁占的地盘大,谁杀的人多。占一个摊位叫小贩,占一批摊位叫老板,占整个市场叫企业家;杀一人叫杀人犯,杀万人叫将军,杀数百万人叫领袖;占一个山头叫土匪,占一圈山头叫军阀,占无数山头叫皇帝。

    最终,韩信决定投靠义军中力量最强的派系——项梁军。

    加入了项梁军,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有组织的人就是不一样,可要得到组织的提升,先得身经百战,过几回鬼门关,在死人堆里来回爬几圈。

    韩信脑子灵运气好,在多次战乱中保住了性命。下级士兵都是炮灰,能活下来就难能可贵。换句话说,要从士兵混到军官,得经历一次血淋淋的海选。不是如丧考妣般哭喊两嗓子,你就是超级男生了。

    韩信不光自己活了下来,他还救了一个骑兵的性命。那是在一次战役的撤退中,一名楚军骑兵的战马不幸中箭,马失前蹄,那骑兵从马上一头栽下,恰落在韩信脚下。此是,后有追兵,韩信拉起躺在地上的骑兵,拔腿就跑。

    跑了许久,天色渐暗,二人脱离了危险,肚子也饿了,便蹲土岗上烤馍吃。四周有落叶纷飞。

    那骑兵说,我叫钟离昧,你呢?

    这名儿听上去就是一员虎将。

    韩信问:兄弟为何当兵?

    钟离昧说:我有武功。

    韩信说:我没武功,但我要活下去。

    咱们想法一样。钟离昧豪迈道:暴秦必亡——把那块馍递我。

    吃吧。韩信道,暴秦就如同这烤馍,再烫嘴,肚子饿了我们也要啃掉它。

    夜幕降临,二人启程,去追寻失散的大部队。

    打这儿起,韩信与钟离昧有了交情,常在一起混。可很快,俩人又分别了。钟离昧要随项羽出征,韩信要跟着项梁去东阿迎击章邯军。

    从此,二人再没见过,直到项梁战死,项羽掌权,他们才重逢。

    项梁死后,韩信跟随项羽。

    在项梁帐下,韩信没混到一官半职,现在总算有了一个接近核心权力的机会,可项羽也没把他当回事,只让他做了个执戟郞。说白了,就是仪仗队队员,在主帅检阅时,手执画戟来一把我型我秀。

    这差事虽小,却是令人羡慕的。因为依仗队员并不是全军海选,而是在护卫主帅的中军里遴选。能从最底层的士兵进入中军,本身就得有些本事,再被选为仪仗队员,说明你既有才还很帅。

    韩信却一点也不满足,他渴望得到更大的提升和重用。

    后世人评价,韩信是军事天才。可是,如果他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没捞到统帅大军作战的机会,恐怕没人能记得韩信这个名字。他出名的机会至多是在当今古墓发掘时,被考古队员挖出来,一推测,哇,竟然是几根秦末汉初军官残存的骸骨,珍奇啊!

    所谓天才,就是上天赋予你机会,让世间伯乐发现你是个人才。前提是,必须在你生前。死后什么也不是,不管你的棺材是滑盖还是翻盖的,也没人记住你。

    韩信最初以为项羽是伯乐。屡次想献计献策,却都因身份低微,没有机会表现。

    渐渐地,韩信意识到,项羽最擅长的其实是单打独斗,他有力气跑得快,屁股后面有一群千里马,如范增、英布等人,一路追着跑,愣是追不上他。

    戏亭分封后,项羽要把楚怀王迁移到穷乡僻壤。韩信再也不忍不住了。直言进谏,说这义帝不可迁移。

    为何不能迁移?老子现在气势如虹,想动谁就动谁。楚怀王那个烂人,北上救赵时,他封宋义为上将军,让我做副将,就是贬我损我;又派刘邦小流氓西进,先入关中,就是压我毁我。最终怎么样?老子杀了宋义、擒了章邯,发配了刘邦。义帝已经是个废物了,留着何用?

    项羽已然不可一世。

    韩信却硬顶,怎么没用,用处大了。如今裂土分封,重回战国时代,战乱是免不了的,打着义帝的旗帜,便可名正言顺征讨诸侯,杀了他,则对全局战略不利。

    项羽很不以为然,区区执戟郞,懂个鸡毛。退下!再敢胡言乱政,定不轻饶。

    韩信还不知趣,补了一句,迁移义帝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这句话让他挨了五十军棍。钟离昧和范增都站出来相劝,前者是出于友情,后者则听出韩信话中的门道,他心里很清楚,韩信所言句句在理。只有项羽既无情,也无脑,愤怒使他的智商降得更低。

    他一挥手,把属下统统赶出帐外。

    韩信彻底绝望了。他决定离开项羽,另谋出路。与其说是项羽把韩信打跑了,不如说是韩信炒了项羽的鱿鱼。王与将之间的关系,君与臣之间的关系,其实都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

    天下凡是被员工抛弃的老板,根本就不适合做老板。

    入夜,韩信扔掉画戟,趁黑溜出楚军大营。走出很远,身后忽然传来马蹄声,由远及近。

    此时,范增已知韩信逃跑,他派了一个人来追。

    来者和韩信很熟,就是钟离昧。

    钟离昧说,亚父范增希望你回去。

    韩信说,我不回去。

    钟离昧说,若你执意不回,亚父就令我杀了你。

    韩信倒吸一口冷气。

    半晌,他问钟离昧,那你怎么想?

    钟离昧盯着韩信看了片刻,伤感地叹口气道,你走吧,但愿你我兄弟日后别在战场相见。

    钟离昧掉马回了军营。韩信继续走,边走边琢磨天下形势。

    如今天下,诸侯众多,而胸怀大志者少,大多是投机主义分子,征伐天下没能力,政治主张不鲜明。表面上看,天下太平,实质上却是暗潮涌动,一些诸侯已对项羽表现出明显的不满,而身为楚霸王的项羽似乎还浑然不觉,楚军中的将士也感觉从此就进入太平盛世了。

    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战争是常态,和平只是其间的过渡。当一个社会的所有人都以为生活从此可以按部就班,一路顺风直到退休的时候,灾难或者战争就来了,无论古代还是西方,莫不如此。

    韩信知道,诸侯战乱将会很快到来,而且是没有共同目标的混乱,估计比反秦的过程漫长得多。

    时代造就伟人,灾难造就英雄。战乱兴起,我会在哪里?将会扮演什么角色?能不能在战乱中建功立业?

    思来想去,韩信觉得,如今天下唯有一人可投,这个人就汉王刘邦。刘邦的军事力量虽弱,但他西进伐秦,以收复人心为主,攻城杀敌为辅,能劝降则劝降;进了咸阳,又与百姓约法三章,赢得秦朝地方的人心。此等韬略和气度,非一般的诸侯所能比拟。

    对,就投刘邦。韩信主意打定,去往汉中。

    跳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意味着一切重头开始,再从最基层做起。这就是很多人不愿轻易跳槽的原因,即便眼下的工作很糟糕。另有些人,崇尚骑马找马,这样看似安全,实则优柔寡断,瞻前顾后。要知道,没马的人找马,怎么也比有马骑着的人迫切,也更有冲劲。

    韩信倒是说跳槽就跳槽,放弃中军仪仗队员不当,甘愿去往偏僻的汉中谋个差事。

    说起来,韩信是个挺实在的人。他与张良和郦食其不同。张良善于自我包装,郦食其口才出众。面试的时候,张良拿出太公兵法进行忽悠;郦食其则肆无忌惮狂侃一气,充满自信。于是,两人不仅面试成功,且当即受到重用。

    韩信则不擅长包装,也没有骗取中介费的职介所牵线举荐。他只能走老路子,老老实实去应募底层士卒。

    还好,汉军士卒并不排斥他。只因这个非常时期非常乱,逃亡、易主是见惯不惊的事。只不过,汉中逃的人多,来的人少。好不容易来了一个,管他来自楚军还是别的军,先让他干着再说。

    很快,韩信在汉军中谋到一个连敖的差事。连敖就是公关接待员。韩信面目英俊,人也能干,接客的工作自然是得心应手。可没干多久,他就犯了军法。

    当时汉军缺粮,部署之间便互相抢夺。韩信带着几个下属,也参与了抢劫,却不幸被捕。按军法当斩首。

    韩信在内的十几个抢劫犯,排成一排,等候行刑。刽子手都是熟练工,斩首如拍惊堂木,手一抬一落,一辈子就过去了。

    一阵寒风吹过,远处旗幡摇曳,韩信似听到鬼哭之声,心中悲愤之极。想我韩信,忍辱负重,想成就一番事业,投项羽被项羽打,又投汉王,也没混出过眉目,就接了一段时间客,便被宰了,真是死得轻如鸡毛。

    他忍不住高声嘶喊:我来投汉王,欲为汉王扫平天下,想不到汉王竟要斩杀英雄好汉!

    一辈子所受的羞辱,一辈子的窝囊,一辈子的不称心,都在这一嗓子里喷涌出来。

    监斩官夏侯婴吓了一跳。

    这家伙嗓音够亮的,人也长得够靓的,喊出的话也够牛的。用司马迁的文言来说,夏侯婴是“状其貌,奇其行”;套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来讲,就是夏侯婴偶然一回眸,韩信方为人上人。

    别砍!夏侯婴喝住刽子手,走到韩信跟前,与他交谈。从天下大势到人生理想,韩信说得头头是道,条条分析入情入理。

    人才!砍头砍出一个人才,仿佛墓盗挖出一件稀世珍宝。夏侯婴极度兴奋,跑去向刘邦举荐。

    夏侯婴替刘邦坐过牢,二人交情笃厚。夏侯婴在刘邦这里,是很有面子的。

    刘邦果然给夏侯婴面子,既然有点才,授了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给韩信。就叫他管理粮草吧。

    很显然,对于夏侯婴的举荐,并没往心里去。他不过是碍于朋友情面,给韩信升个职罢了。

    但是,这次举荐,对于韩信的人生来说,还是尤其关键的。没有这次举荐,他很可能永远结识不到事业上的大恩人萧何。

    管粮草的工作很琐碎,也很无聊。韩信仍然很郁闷,自从军以来,先是当仪仗队员,后是做公关接客,现又终日算计油盐柴米,这些事怎么想都像是娘们儿干的。

    郁郁不得志的人,通常需要些口头宣泄。好比如今在现实中受尽欺辱的人,总喜欢到网络上煞有介事地恶评。从中找点可怜的自我感觉,第二天打工受气也就不那么委屈了。

    闲暇郁闷之际,韩信也口若悬河,与军中士卒高谈阔论。时局、用兵、战略,什么都聊。说到项羽和刘邦,韩信更来劲,说那项羽,不过是外强中干,长久不了;咱们汉王力量虽弱,但有雄心壮志,定能打败项羽。

    这就是典型的跟了新老板,贬低旧老板。

    有些人不服气,说咱们汉王是有雄心,几次想拓宽地盘,带着大伙儿去袭击土著部落,可每一次都碰壁,碰得鼻青脸肿。连这蛮荒之地的土著都搞不定,还想和楚霸王争天下,做梦吧。

    韩信很气愤,和士卒们争得面红耳赤。前来视察工作的萧何看在眼里,让韩信晚上到营帐一叙。

    掌灯时分,韩信去了,与萧何畅谈了一通天下局势。萧何认定,这是一个文韬武略皆通的人才,管粮草实在是大材小用了,定要向刘邦举荐。

    韩信千恩万谢,心潮起伏地等候佳音。

    一天过去,又一天过去,三天、四天过去。没有一点音讯,韩信的心凉了半截。他像初恋姑娘等情郎约会一样忐忑不安,莫非萧何没有举荐,还是汉王没空?抑或是自己的建议汉王一点不感兴趣?

    一般来说,一件事情拖拉太久,都不会有一个好结果。

    终于,韩信的心彻底冷凉了。空无的等待很容易让人觉得周遭一切人事都是扯淡。

    此时,汉军在军事上接连失利,士气低落到极端。将士对刘邦的能力产生怀疑,同时更加担忧自己的前途。于是,纷纷出逃,今天跑几个,明天跑几个。韩信也加入出逃的行列。

    作为老板的刘邦日子很难过。眼睁睁看着员工出逃却无计可施,他此时的心境,只比当今富士康老板郭台铭稍稍开阔一点。再怎么说,员工集体跳槽总比排班跳楼要好。

    可正当他兀自郁闷时,一个让他几乎崩溃的消息传来——丞相萧何也跑了!

    刘邦如遭雷劈,腿也软了,一屁股瘫坐在椅子上。半晌醒过神,高声叫嚣:想不到萧何这厮也是忘恩负义之辈!

    叫嚣也不管用,刘邦愤怒之余,更深的是失落。哪知道,这是虚惊一场。翌日清晨,萧何求见。原来,他是连夜出营追韩信去了。

    三、善谋者

    关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一段历史,书中写戏中唱,早已家喻户晓。然而,作为刘邦与韩信之间保媒拉线之人,他的言辞倒值得回味。

    当时萧何追到韩信问,欲往何处?

    韩信说,此地不需要我,不能为汉王尽力,打算另谋出路。

    萧何说,不对,你是盖世英才。项羽自负,不能相容。把其他诸侯都过一遍筛子,很显然,也都是庸碌之辈,一个个朝不保夕。汉王刘邦则不同,自斩白蛇起事以来,宽厚仁义,时时不忘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我辈追随汉王,虽忠诚但缺谋略,所以我主才屡遭失败,颠沛流离到这偏远的汉中。现在遇到将军,我屡次向汉王推荐,汉王正在考虑,想不到你却走了。也怪我,没把你的心意跟汉王说透,若你肯留下,定然会在将来创下不世之功。

    贬诸侯,捧刘邦,赞韩信。萧何言简意赅,句句点到位,由不得韩信不动心。他当初弃项羽投刘邦,实际上已把天下诸侯过了一遍筛子,如今出走,他也是无计可施,既然自己的顶头上司如此看重,有什么理由不回去呢。

    搞定韩信,萧何又去说服刘邦。

    这一次,萧何直截了当问刘邦,您是想统一天下呢,还是想过一天算一天,在汉中当个王,就此了却一生。

    这不废话吗,自打到了汉中,刘邦没有一天不感到憋屈。且不说他有没有大志向,换做一个普通人,活着就是为了高兴。若要一个人高兴,做梦;若要一家人高兴,做饭;若要一帮人高兴,做东;若要两个人高兴,做ài。若要一阵子高兴,做官;若要一辈子高兴,做佛。

    刘邦不是普通人,但他也做不了佛。他此时迫切需要的就是能杀出关中,扫平关东,继而称霸天下。只有这样,他才会不感到憋屈,才会高兴。

    萧何接着说,如果您要称霸天下,必须用韩信,如无此打算,此人倒可不用。

    刘邦有点诧异,韩信有你讲的这么厉害吗?

    萧何用了四个字回答刘邦的疑问,说韩信乃是普天下独一无二的人才。

    夏侯婴曾说他是人才,萧何更上一层楼,说他是独一无二的人才。那就试试吧,给他一支人马,让他和其他将军一起打仗。

    萧何说:非也,这职位太低,他还得走。

    将军都不行,那就大将军吧。刘邦许诺。

    大将军就是上将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